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血火涅槃(1 / 2)

大明春色 西风紧 1891 字 6天前

打着“清君侧”反旗的边将,最终被京营和地方军组成的官军剿灭。但是大明朝的问题远远没解决,而且才刚刚开始。

造|反的人死了,但是他留下的一篇檄文却还在,而且影响极大。

正如大明的所有内外战争一样,起兵的人必须要先寻找“大义”,要师出有名。边将和他身边的人,当然懂这些东西,于是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直指皇帝身边围绕着奸臣,直接证据就是皇帝亲口骂的“满朝皆是奸佞”。并将那些“奸佞”的罪状细数一遍。

檄文大意是,奸佞依靠权势,蒙蔽圣上,兼并官办公司、蚕食国家利润。上层垄|断权力和财富,亿兆子民一贫如洗。朝廷腐败,人心贪婪,凡是要与官府打交道的地方,都要攀亲带故和贿|赂,欺上瞒下阿谀奉承成风,吏治不修、纲常大乱。大臣们尸位素餐、管理不善,只顾争权夺利,造成天下子民无论贫富极度自私,缺乏公共义务感。从朝廷到民间,充斥着无耻与欺骗,道德沦丧,礼乐大崩。

当时已经有电频广播,檄文的信息覆盖甚广。且民间的人们已经不是国初的子民,得益于教育的普及,识字率极高,民|智渐开。一时间舆情爆|炸,朝野动摇。

造|反军还许诺,清除奸臣乱党之后,要怎么怎么改造朝廷局面。起初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在战场上被官军击溃了。

然而,之前边将镇|压不力的起|义军、已经趁机壮大,各地反抗组|织成燎原之势。檄文一出,起义与暴|动遍布各处,大明皇朝之半壁,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连大明京师也发生了暴|动。

朝廷立刻召集军队,以京营和地方军营组成大军,北上平叛。内阁的意见是首先击溃最大的一股起义军,先声夺人,然后再分而治之。

可惜的是,地方军临阵倒戈,政府军大败。第一次会战结束,情况更加不可收拾。

一些学派的在野士人加入了起义军,总结了历代起义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成套的方略,广泛涉及军政财田(现在成了历史文献)。于是起义军号称只对付罪大恶极的奸臣,对于一般富人和资本家,采取拉拢的策略。果然有效果,很多地方防御无望的富人、包括一些有见识能力的人,纷纷投降。

起义军收集了各地零散的势力,利用投降的军官培训新兵,征用北方各地工厂开造武器。重炮布置在江北,火力封锁威胁大明海军舰队入江,随时准备南进。

明朝廷丧失半壁,此时皇帝竟然暴疾而亡,京师大乱。

时,重新找个皇室成员登基继位已来不及了,而且很容易因为扶植谁、而继续内斗。

朝中诸公权衡利弊,以新任内阁首辅、武臣勋贵,共组文武二相,仿照周朝的周定公、召穆公“共|和”,以共|和制暂领朝廷军国大政。

首先京师守备主帅就派人渡江谈判,提议起义军保护皇城、朱家宗社、皇陵、平民,条约签订后,京师守备献城。起义军答应了要求。

于是京师投降,二相及部分大臣皇亲国戚,率京营南逃。他们直接跑到了广州,此乃大明的工业贸易重镇之一,然后在北边各处要地派兵布防。

这时候的明朝执|政者,应该已经见识到了大帝国崩溃时的可怕局面,缺乏缓冲与释放机制的王朝结构、过于呆板的体系,在崩溃时的毁灭性破坏。他们大概知道错了,天下已乱,如果再不改变,必将众人一起抱团赴死、或苟且偷生,无人能幸免。

四川等地仍在观望,卫国公府韦家在四川,在军界威望很大;还有从北|京布政使司逃到了四川,投奔韦家的王家,也是有名望的家族,而且与很多勋贵有联姻关系。

海外的海军基地、西美区、澳区也没有发声。

共|和二相打算拉拢这些势力,然后北上与叛军会战。当然起义军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想拉拢剩下的精|锐部队和势力。同时双方在南方各地大战,进展缓慢。

因为官军选择地利,修建了战壕工事,调集了大量炮兵和初代装甲车驻防,这样的战场简直就是绞肉机,很难短时间分出胜负。战争烈度逐渐降低,双方都开始了此消彼长的拉拢离|间。

朝廷方终于利用西方的战事、举起了民族主义的大旗。这是把双刃剑,以前朝廷就详细分析过利弊,但这时候管不了那么多了。

当时欧洲已打成了一锅粥,德益志与法国正在鏖战;德国的盟友奥斯曼参战后,却首先向矣及明国辖区大军压境,把明国拉入了战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