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6 建奴全军覆没】(1 / 2)

明鹿鼎记 轩樟 6069 字 4天前

皇太极找到的点很准确,皇太极并不直接反对莽古尔泰和阿敏等人要与宝军血战到底的话,而是退一步,说等大汗伤愈复出,再带领大家与宝军决战。

代善也道:“我觉得皇太极说的有道理,现在的确不宜与宝军硬拼,大军应当先适当的稳住,不如先收兵回营地,大家好好合计合计再说。”

“那我们刚才举手决议算什么?”莽古尔泰很不满,感觉皇太极和代善这是在故意变向的削弱自己刚才带领大家要决战的气势。

“都别说了!”阿敏也道:“管他那么多,先拼了再说,我大金男儿,就是死,也不能窝窝囊囊的死,我相信大汗如果能指挥,也一定是这么说的!”

“对,对!先拼了再说,大不了都死光!”

建奴将领们群情激奋,实在受不了这种气,不可一世的铁骑,现在被人反推回来,这以后还怎么在东北地面混了。

皇太极叹口气,知道大势已去,也懒得再说,便道:“不鸣金收兵可以!大营要确保!所有步军严防死守,不让宝军冲入大营。不准一个步军出营,这可以吧!?”

“凭什么?凭什么要听你的?宝军都是步军,一个骑兵都没有,我们的骑兵干不过,不见得步军干不过!人都放出去,盾牌加上我八旗射箭功夫一流,不见得就打不过他们,他们不是会战成一排射击吗,我们也会站成一排射箭!”莽古尔泰怒道“两万步军必须全出去,决一死战,大战当前,最怕你这种畏首畏尾的人,宝军能孤注一掷,我们为什么不能?”

赞成继续打的人,多半也会赞成全体冲出去,包括步军。

这很容易理解,就像是赌徒的心态,拿一半钱出去是赌,拿全部钱出去也是赌,很容易就想梭哈。

“我们每次全部人放出去,若是宝军留有后手呢?”皇太极怒道:“打仗不动脑子吗?”

“动什么脑子?就算宝军留有后手,我们这一仗胜了就撤,留人有什么用?留几百人守住大营,保护大汗便可!”莽古尔泰道:“刚才大家都商议过了,这是众人的决议,你充什么大个?显得你有能耐是不是?”

“我显自己有能耐?我显自己有能耐?”皇太极被莽古尔泰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也不单单是莽古尔泰一个人,皇太极应该说是被这一群人给气着了。

皇太极气的说不出话来。

代善道:“骑兵上去都没用,步军那么慢,上去还不成了宝军的活靶子,依我看,就听皇太极的,步军就不要动了,铁骑不收回来就不收回来吧。”

“不行!大军停滞不前,此时就是缺一股劲,若铁骑看见步军都上来,将勇气倍增!铁骑没用防护,步军有盾牌,不一样。”莽古尔泰说罢,也不管皇太极和代善了,对众将道:“大家都走,除大汗亲卫,咱们都上,都去和宝军拼了,谁退后一步谁是孬种!”

众人轰然答应了。

莽古尔泰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因为莽古尔泰本来就比较莽撞,喜欢在众人面前出风头,其次莽古尔泰曾经被宝军俘虏过,这是奇耻大辱!

莽古尔泰急于雪耻。

众人纷纷出了大帐。

整个过程虽然很激烈,却并没有花多少时间,不到五分钟吧,建奴高层就达成了共识。

此时宝军已经无限逼近建奴大营,距离建奴大营只有二里地,建奴的尸体形成了天然的工事,让建奴想用射箭击中宝军更加困难。

尸横遍野,战马到处乱跑,宝军连打扫战场的时间都没有。

谭疯子命令人只是牵走战马,所以建奴的战马源源不断的被拉到宁远城下集结,已经搜集了两三万匹马。

建奴的马都是好马,放在关内,一匹马能抵得上一座小院子,至少在十五两纹银往上的价格。

此时韦总裁已经让总裁卫队的大部分人马出城,组成临时的骑兵,打算用五百骑兵收割了。

顺风局就是好打,人不见少,不停的收割敌军,不停的收获战马,此消彼长,宝军的士气空前旺盛。

四千多宝军依然整整齐齐的排成五排,依然是排队枪毙战术阵型。

旗帜不多,但宝军的队形使得整个军队显得非常威武。

建奴铁骑死的就剩四五千人,原地乱转,进退两难,非常尴尬。

他们自然想撤退,都知道这样下去肯定要全军覆没,但没有鸣金收兵,他们也不敢回撤,擅自撤退等于逃跑,建奴对于临阵脱逃的处罚是死刑,谁也不敢触犯。

这时候,两万建奴步军源源不断的开出大营,让这些建奴铁骑彻底蒙圈了,搞不清楚大汗是什么意思。

建奴铁骑们自然还不知道努尔哈赤已经快死了的事情,而大营的步军们此时已经陆续得到了传闻。

在这种背景下,谁还有心思作战?

主帅都快死了,正面的八旗铁骑又从三万多人,被宝军斩杀的还剩下四五千人,这么重大损失下,谁还有心情作战,都感觉出了大营就是去送死的。

建奴将领们不停的催促步军前进去与铁骑会合,两万步军乱糟糟的,半天走不了几步路,纷纷推搡,不停有人倒下被踩踏。

而且这些步军中有半数以上是汉人,就像建奴的铁骑当中有少部分蒙古人一样,都是被抓来的士兵。

这些汉人本来意志力就很薄弱,用来干点粗活,当个搬运工还可以,用来作战就对他们要求太高了。

“继续攻击!不要开枪,先把掷弹筒的弹药打光!”谭疯子下令道。

宝军的炮兵连因为炮弹已经打光了,四门总裁式步兵炮已经被一百多步兵拉回到宁远城中。

现在宝军全部是步枪加掷弹筒的步军。

以及正在宁远城下临时被编制出来的两个骑兵连。

此战之前,韦宝让人联系了在喀喇沁附近游弋的宝军骑兵团过来,联系是联系上了,说是让宝军骑兵团到高台堡附近待命。

现在只是不知道宝军骑兵团现在的具体位置。

建奴扎营在高台堡和宁远城之间,切断了宁远城和高台堡的通信,宝军通信技术只是发展到简易电话阶段,还没有发展到无线电通信的阶段。

古代军阵,一方是最简单的纯矛兵方阵,一方是弓箭手,这时两军对垒,矛兵向弓箭手一方前进。

弓箭手一方下令自由射击,矛兵方阵竖起橹盾防御。三轮之后,弓箭手失去体力,矛兵基本无伤,一拥而上把弓箭手干挺。

弓箭手方阵一轮齐射,矛兵方阵五分之一人立仆,赶紧停下防御。过了一阵,矛兵指挥官一看,没事了啊?命令前进!然后又遭到一轮齐射。

自由射击是会被躲掉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的作战方式中,步兵遭到步枪伏击会马上寻找掩体、轻骑兵会故意走折线来躲开对手的弓箭,只有齐射才能达到威慑性和突然性。

现代的火炮,甚至讲究第一发高射,第二发平射,让两颗炮弹同时抵达目标。

战争之道,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

湘军的步兵战术类似于西方早一时期的西班牙方阵,太平军也采用类似战法,只是火器装备率更低,那么当时的陆战是不是看起来就和西方的排队枪毙时代的观感差不多。

湘军和太平军大量装备火枪,火枪手其实相对来说比弓手要容易训练。

首先,西班牙方阵和排队枪毙是不一样的。

西班牙方阵是两种兵种的组合,长枪和火枪。

长枪手组成密集方阵防守,然后火枪手在方阵四周射击,一旦敌人接近就躲进方阵。

这种战法源于航海时代全盛的西班牙,没落于十七世纪的德意志三十年战争。

而排队枪毙是晚一些的事。

到了十八世纪,刺刀的发明和训练的进步使得火枪手可以直接对付骑兵。

长枪手就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增大火力面,步兵开始排成纵深短的横列。尤其是三段击战术发明后大家都排成三列。

轮流开枪,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

排队枪毙的精义是排队。

对面一轮排枪,其实打不死很多人,但是如果纪律不严明训练不精,很可能瞬间崩溃。

所以排队枪毙年代,欧洲各国训练极严。

尤其是普鲁士。

太平天国的年代,双方都是很多新征的兵,能不能站得住不乱跑都是问题。

所以很可能大量装备火枪对射,但是估计组织不起排队枪毙。

火枪装备后战死率上升,淮军是学排队枪毙的,从外国军官那里学来的,程学启和潘鼎新,张树声,刘铭传都有研究。

湘军外表看上去跟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阵很像,但实际上比不上,至少步兵火力差太多,而且缺乏有力的骑兵和炮兵。

湘军多用两磅劈山炮,比不上瑞典的军团炮。

吉尔福德战役中格林将军的三道防线都未能阻挡坚韧的英军。

会战开始,英军向第一道防线进发,民兵进行了几次齐射,但是当英军靠近森林后就崩溃了。

英军部队穿过森林向第二道防线进攻的的时候遭到了两翼狙击手的射击。

康华里把他的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双方陷入激战。

部分英军率先突破了第二道防线后,没等在森林里混战的友军就向第三道防线进攻,反被击退。

格林抓住这个时机,命令大陆军的两个马兰里团反击英军,战斗进入最白热化的阶段。

康华里不得不命令自己的炮兵不分敌我的向正在厮杀中的两军射击,不少英军倒在自己人的炮火之下。

最终大陆军被逐出,只剩下右翼还在坚持作战,随着后续英军部队的陆续达到,格林意识到已经输掉了会战,也只能下令撤退。

吉尔福德的殊死近战,会战后英军康华里勋爵曾这样赞美他的士兵:这支规模很小的部队的官兵们,其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他们享有的荣誉。

这场持续90分钟的会战,美军死伤约300人,战后大量的民兵也无力再战,解散回家。

英军靠着坚韧赢得了会战,但是也付出了高于防守方,死伤500人的惨重代价。

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康华里不得不放弃内地,然后向北开往弗吉尼亚,最终在约克敦遭到围攻输掉战争。

这场会战也说明了,训练不足的美军,虽然有着人数和地形的优势,即便在取得了良好的伤亡交换比的情况下,仍然不足以抵挡英军训练有素的推进。

独立战争一种广为流传的映象是身穿自然色外衣的美国战士在战场上能够准确的瞄准射击身穿耀眼服装排着笨拙队形的英国战士,并以此获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

然而并不真实。

美国战士的好枪法,由于操练不足,队列松散。

很多时候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华盛顿在围困波士顿时候清点部队人数时曾感叹当时美军的效率低下:“常备军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事情竟然用了八天时间。”

直到大陆军吸取了经验教训,从欧洲教官那里学到战术技巧,美国步兵才发展成一支有效的力量。

弗德里希·威廉·冯·斯徒本男爵是从普鲁士来的志愿教官,曾在七年战争时期担任腓特烈大帝的陆军中担任参谋。

他逐字逐句的翻译普鲁士军队的纪律和战术条令结合美军的情况进行教范,并将教范原则制定成小册子,命名为《斯氏美军命令和训练守则(1779年)》,在美军中沿用了33年之久。

在其他方面,斯氏还改组了大陆军的编制、调整了行军队形,使美军的在战场的行动更灵活,展开更迅速。

在邦克山战役等一系列的战斗中,民兵依托地形等优势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振奋了士气。但如果不配合大陆军那样的核心力量,仅靠他们无法赢得战争。

很显然,斯氏提高了美军的素质,让美军成为了一支典型的欧洲式军队,用着欧洲式的武器和欧洲式的战术。

但是华盛顿依然避免同英国军队正面对决,一方面是斯氏的改革渗透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军官队伍,这使大陆军在会战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在使美军在对抗英军往往陷入困难的境地,因此华盛顿只能慢慢消耗敌人。

这种行为让他获得了一个“美国费边”的雅号,这或许是对华盛顿指挥艺术的赞誉,却也反映出美国军队战斗效率低下的无奈事实。

散兵战术本身也并非无组织无纪律,仅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轻松驾驭。

大陆议会曾组建过类似英法殖民战争时期的别动队,来完成侦查和骚扰任务。

但是由于其纪律散漫被华盛顿视为祸害更甚于财富。

英军为了发挥别动队的长处又避免其短板,在每个正规团都挑选一些步兵,在正常训练以外,还进行类似于别动队的战术训练:卧姿,跪姿装填弹药,懂得树下隐蔽和单独作战。

在1770年时候北美的英军每个团都有一个敏捷灵活,熟悉非正规战法的轻型步兵连,同时战术上也做能出适应性的改变。

队形开始有些松散,并越来越强调以小型队形试探虚实,同时提高射击技术。

华盛顿的轻步兵的尝试也是仿造英军先例的而来的,每个团在挑选轻步兵时都十分慎重。

散兵战术往往是要由常备军中精选的人员,有组织和计划来实施。

另一方面,在美国南部的民兵在于印第安战争中积累了不少非正规战的本领,同时南部人烟稀少地形也适合这些本领的发挥。

民兵们乘马机动,下马作战然后又扬长而去,在战争过程中对英军和征粮队和传令兵进行百般骚扰,这种游击战对一些小分队和军需护送队造成了打击,为独立战争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