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北纬三十七度(2 / 2)

周航 庚不让 1841 字 28天前

潘姓男人听了,拍了一下自己脑袋说:“看我这记性,二爷说过,你常住欧洲,外语肯定好。你们这代人好啊,都有文化,不像我,大老粗一个。”

反正闲着无聊,祝植淳跟潘姓男人聊了一会儿,知道了男人的来历和此行的目的。

这矮瘦中年男人叫潘中富,早年是个二道贩子,后来倒药,之后娶了个药厂老板的女儿,再后来接手了药厂,再再后来改卖保健品,因为舍得钱做广告,卖保健品发了大财。

潘中富这次来,是来买酒庄的。

起因是潘中富参加了大江商学院的“中国企业cpol课程”,一次班里同学聚会,因为对红酒了解有限,被两个加塞儿旁听的交际花出言不逊鄙视了。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的潘中富决定来法国,在波尔多买一个酒庄,然后邀请同学去他的城堡里聚会,用行动回击交际花的话。

他这次的队伍一共五个人,除了他自己,还有他唯一一个在大学任教的学者朋友王天明,一个律师,一个秘书,一个翻译。翻译是个在法国留学的女学生,出国前是王天明的学生,这次受雇给潘中富当翻译,是王天明联系的。

说起潘中富和王天明结识的过程,还有点传奇色彩。

大概三年前,潘中富的36被一个卖烤地瓜的小贩推车划伤了,碰巧一个记者路过,目睹了全过程。当时潘中富正在饭店里跟人吃饭,司机告诉他车在下面被剐了,潘中富出来,看到卖烤地瓜的男人坐在道牙子上,整个人已经吓傻了。

36的伤口挺长,去店得不少钱,但看见围观路人的表情和眼神,潘中富走到卖烤地瓜的男人身旁,拍着他的肩膀说:“不是啥大事,下次小心点,你走吧,我自己修。”

潘中富的话,赢得周围一片叫好声,在场的记者把这件事当做一个社会新闻发了出来。

见多了花钱炫富、为富不仁的,偶然出现一个做事仗义有同情心的,报道发出后,社会上一片好评。

第三天,一直在报社评论版开有短评专栏的王天明发文章评论此事,他认为潘中富的行为算是最起码的“富而且仁”,值得鼓励和提倡。同时他还指出,富人为富不仁,穷人仇富拜金,势必将拉着中国社会堕入“流氓化”,到时,整个社会只会充溢一个“抢”字,富人抢资源,穷人也抢资源,抢各种资源,乘客在公交车上抢座位、员工在职场上抢机会、司机在开车时抢行、艺人在报纸上抢头条……总之,大家都争先恐后,为了领先一步,为了高人一等,宁可放弃尊严、礼貌、操守、良知和温情……可当这一切都失去后,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回来了。

王天明的这篇评论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有人觉得他危言耸听,有人认为他切中时弊。几天后,当地电视台联系上潘中富和王天明,邀请他们上节目,共同探讨一下富裕和道德的问题。对于上节目,王天明轻车熟路,可是潘中富顾虑重重。受节目组委托,王天明电话联系潘中富,随后两人见面,王天明说服了潘中富,两人一起上了节目。那次之后,一个商人,一个教授,一个其貌不扬,一个相貌堂堂,莫名其妙地成了朋友。

潘中富读书少,尽管有钱,但他很敬重知识分子,他觉得有一个王天明这样的朋友,能提升自己的社交层次,所以逢年过节,平时有事没事,他经常跟王天明联系,拿去点好烟好酒好茶。

王天明是个书生,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劲头,他看上眼的人,跟他怎么扯淡都行,他看你不顺眼,你给他金砖他也不搭理你。索性,王天明对潘中富印象不错,加上两人性格合得来且没有利益冲突,一来二去,竟成了莫逆之交。

这次法国行,潘中富是带王天明出来散心的,但他邀请王天明时不是这么说的,他说:“我这次去法国,准备花大钱,我自己拿不定主意,你一起去,帮我去掌掌眼。”

王天明推脱说:“我一不懂法语,二不懂红酒,去了也白去,你最好在国内找个明白人一起去。”

潘中富说:“不懂法语没关系,咱可以再找个翻译,不懂红酒也没关系,法国的酒庄本身都有评级跟着。其实啊,我想让你跟我去,是我听说法国的酒庄大多是家族式的,还有不少以前都是贵族。那些人比较矫情,事儿多,讲究礼仪,据说如果他们不喜欢你,就很可能不和你做生意。我琢磨着,出国谈生意,不能丢咱中国人的脸,你是文化人,礼貌规矩这方面肯定比我懂,而且你这形象……往这一坐就有书卷气,比我老潘强多了,所以啊,我想让你替我出面跟对方谈。”

潘中富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了,王天明就跟学校请了个假,一起来了法国。

来法国前,王天明联系了自己一个在法国留学的学生,让这个学生给潘中富当翻译并全程陪着队伍引导行程,当然,王天明从潘中富那给学生争取到的薪酬十分理想。

于是,在法国学习时装设计的裴桐,成了潘中富、王天明团队的地陪。<!-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