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了一桩心事(1 / 2)

周航 庚不让 1816 字 28天前

“这个钱不是给,而是借……”

嗯?

借??

边学道平静地说:“救一饥不能救百饱,我提供这个资金,是让大家摆脱第一桶金的束缚,有资金创业,参与市场竞争。这个钱,我不要利息,但是,借了这个资金的人,每年必须还我5的本金,也就是说,你借200万,每年还我10万,你借300万,每年还我15万。”

说到这里,边学道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这个钱可以不还,但不还钱的人,这笔钱之后,我不会再借给他一分钱。”

这个……屋子里气氛有点凝重,大家有点不太适应边学道这种慷慨却又不讲情面的思维。

二姐边静首先打破沉寂,开口问:“学道,咱这一家子人什么出身有几分本事你也知道,拿钱出去创业,亏了怎么办呢?”

边学道说:“那就尽量别亏,投资前好好考察,做好市场调研,稳扎稳打,别因为钱来得容易就随便用。另外呢,如果真是投资了一个前景良好的领域,眼光没问题,经营管理没问题,但是因为不可抗力导致亏损,我会变通对待。总之一句话,我希望边家人能成为可以自己出海打渔的渔夫,而不是等着别人打渔,分鱼吃的懒汉。”

“对了。”边学道抬手说:“差点忘了说一条,我爸我妈在松江挺孤单,我想让家里长辈也搬来松江做个伴。每个长辈我个人给10万元购房资金,大爷去世了,大娘是20万。给老人买房的这20万,你们谁都别打主意,这钱只许买房用。再说了,一家20万,在松江买好点的房子,再加装修什么的,肯定是不够,剩下的,就由你们这些为人子女的担了。怎么说呢,搬一回家,别太小气了,每家乔迁新居,我都要去燎锅底的。”

屋子里有明白人。

百善孝为先。

边学道说这话,是想由孝观人,考验各家的孝道,或者说逼着各家尽孝,掏钱给父母在松江置办新家。

如边爸这个岁数?阅历的,才明白边学道的真正用意。

老人是各家的连接器和缓冲带。

边学仁、边学义、边静等人搬到松江后,就算有边学道照应,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尽如人意,到那时,需要几家的父母长辈居中传话调解。

而且有父母在身边规劝,年轻人等于多一道保险,避免头脑发热莽撞行事。

边学道话说完了。

对屋子里的人来说,不管他说的多苛刻,这都是天大的好事。

资助300万启动资金,不要利息,本金分20年还完,除了父母至亲,天下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恩惠?

事不宜迟!

大家都知道趁热打铁的道理,所以各家先是以家庭为单位商量,后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

商量来商量去,边学德和王家榆就成了中心。

这不奇怪,屋子里除了边学道,就属王家榆学历最高,就属边学德走得最远,更关键的是,他俩在松江生活一段时间了,对松江更熟悉。

有边学道在,而且这事全家族都参与进来了,边学德和王家榆不敢揣私心,实心实意地跟大家一起商量项目。

这个时候,王家榆的个人能力就突显出来了。

一起商量的女人中,大嫂王家敏,二嫂张倩,加上边静、边玉几个,完全理不出个思路,就是跟着东一句西一句瞎附和。

边学仁、边学义头脑不错,但限于眼界和见识,也没什么建设性意见。

见一堆人乱糟糟的,王家榆说:“这么商量不是个办法,这样,我说步骤,大家一项一项来。”

“第一项,各家确定申请资金的数目,都明确了,再商量下一步。”

结果,不出所料,各家申请的都是300万。

本金越多,可选项目就越多,回旋余地也就越大。反正也没利息,为什么不要上限?

王家榆说:“第二,我个人有个提议,大家先听,如果认可,就继续商量,如果不认可,就再研究。”

大家都看向王家榆。

已为人母的王家榆比两年前明显沉稳了许多,她字斟句酌地说:“我是这么想的,300万元,听起来很多,但真正投进去创业,翻不出多少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