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中,嗡嗡声一片。</p>
目前可控核聚变装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托卡马克装置,利用超导强磁来约束等离子束,另外则是利用惯性约束——譬如激光惯性约束。</p>
当然,实际上还有第三种约束方式,就是引力场约束——譬如太阳的核聚变便是。</p>
霍来恩教授画出来的模型再粗糙,但在场的人还是一下就看出了这是个类似于托卡马克的环状装置。</p>
而且思路很清晰,就是把计算出来的量子约束阱增加密度,然后加大功率,最终大力出奇迹。</p>
“目前可以稳定运用在托卡马克上的磁感强度大约为20特斯拉。”霍来恩教授望向前排,笑了一下:“布尔,好像是MIT弄出来的?”</p>
麻省理工的布尔教授表情严肃:“不是很清楚,但应该合作设计的。”</p>
“嗯,这大概是目前人类最稳定的强磁——但是在计算中我们发现,约束阱因为场叠加效应——是的,生成的空间场也遵循场强叠加原理。”</p>
“计算中,它能够达到的等效场强可以轻易地达到50特斯拉甚至更高。”</p>
霍来恩教授用水笔简单地写了一个换算公式。</p>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或许可以实现常温下的力场约束——这就意味着,可控聚变或许会第一次实现Q值大于1。”</p>
随着霍来恩教授的声音,台下一片沉寂。</p>
Q值,指的是聚变产生的能量和引发聚变所消耗的能量的比值。</p>
这个值大于0,就表示产生了能量,意味着聚变反应成功。</p>
但如果Q值大于0小于1,就意味着产生的能量还不够投入的能量。</p>
譬如你为了实现可控核聚变,消耗了1000kwh的电,完了发出来的电只有1kwh。那么Q值就只有0.001,用来发电,那是亏得妈都不认识。</p>
事实上,要完成商业化运行,可控核聚变装置的Q值必须要大于5才有意义。</p>
然而……</p>
所有人若有所思的同时,又都有些愕然地看着他。</p>
今天不是量子峰会、讨论量子计算机的未来么?怎么突然就转进到可控核聚变去了?</p>
这里全是搞量子计算机的,你来一可控核聚变理论算什么?</p>
终于,一位来自谷歌的工程师有些怯怯地举起了手。</p>
“教授,那量子计算机呢?”</p>
“那是你们的事,我只负责告诉你们,叶氏方程能够求出什么。”霍来恩教授说着放下水笔,准备下台的时候,突然又转身折返。</p>
“忘了说一句,该方程或许是大统一理论下的基础方程之一,我们不应该仅看着它在某一个领域的运用。”</p>
“上帝开了一扇窗,你就不要指望他再开一扇门。”</p>
霍来恩教授说着便走向台下。</p>
就在这时,角落一个声音突然响起。</p>
“教授,材料呢?”</p>
……</p>
……</p>
省交脑机中心。</p>
叶铭推开办公室,随后又回头看了一眼,确认没人后关上了房门。</p>
他倒不是做贼心虚什么的,而是这几天那个何沫大姐老跟着他,让他有点“不好发挥”。</p>
打开电脑,又给自己冲了杯咖啡后,他翘着脚,美滋滋地靠在椅子上,顺便带上传感器。</p>
很快,副显示器上便跳出了卡通女孩。</p>
“尹塔,早安。”</p>